投稿指南
一、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,来稿的文字复制比(相似度或重复率)必须低于用稿标准,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;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,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;未一稿多投。 二、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,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。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,可自行处理(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)。 三、来稿经审阅通过,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,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。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。 四、一般来说,4500字(电脑WORD统计,图表另计)以下的文章,不能说清问题,很难保证学术质量,本刊恕不受理。 五、论文格式及要素:标题、作者、工作单位全称(院系处室)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注释、参考文献(遵从国家标准:GB\T7714-2005,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)、作者简介(100字内)、联系方式(通信地址、邮编、电话、电子信箱)。 六、处理流程:(1)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(2)我刊初审周期为2-3个工作日,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,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;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,稿件可自行处理。(3)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,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。(4) 杂志出刊后,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。 七、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:(1)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,属原创作品(包括翻译),杜绝抄袭行为,严禁学术腐败现象,严格学术不端检测,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,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。(2)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,除另有说明外,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,不代表本刊观点。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。(3)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,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。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,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,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,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。(4)作品在《文教资料》发表后,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。(5)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、翻译权、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、网络传播权、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《文教资料》杂志社。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,不再征询作者意见,并且不再支付稿酬。 九、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,或邮寄编辑部,勿邮寄私人,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。

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的稳定,是通过严格遵守等级

来源:政治与法律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综合新闻 时间:2021-05-20
作者:网站采编
关键词:
摘要: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是靠天吃饭,人们对自然界可控能力低下的事实,使得整个社会推崇,得天命者可为统治者的今天思想。而农业文明依靠前人经验的传统,使得人们把有经验技

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特点是靠天吃饭,人们对自然界可控能力低下的事实,使得整个社会推崇,得天命者可为统治者的今天思想。而农业文明依靠前人经验的传统,使得人们把有经验技艺的男性尊长,作为农耕生活的领导者与组织者。

农耕文明尊崇经验权威的特征,运用在日常人伦生活层面,理所当然地表现为子孙对父辈尊长的服从,建立在此种经济体制下的文化形态表现为孝道,成为人们重要的道德义务兼具法律义务。


故而,中国古代社会的治理,从一开始就具有家族伦理化、宗法化的特征。政治社会秩序的稳定,通过家族秩序的稳定体现出来,每个人必须严格遵守建立在血缘伦理基础上的、尊卑贵贱等级秩序。礼是生活中的德法,道德对法律起着主导和统帅作用。伦理秩序观也成为中国自远古以来,占统治地位的秩序观。

在中华文明史上,首次系统提出,治国理民方略的思想家首推周公,他的''以德配天''理论、''明德慎罚''思想、''周公制礼''制度,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德礼法治体系。首先,周公认为商朝之所以走向灭亡,是因为纣王的残暴统治,而使其丧失了天命的保护。


反思商朝灭亡的原因,周公认为只有有德者才能享有天命,周文王正因为有德,得到天命的保护,才顺利地建立了周王朝。所以,为拥有天命,必然要敬德保民。明德要求统治者实行德政,以教化民众为主,谨慎用刑,做到用刑适中。

统治者根据宗法制、分封制、嫡长子继承制,所制定了一整套礼乐制度。周礼的制定意味着礼治的基本确立,周礼的基本内容,是以宗法伦理道德为基础。


即亲亲--家族血缘内部的成员,必须亲爱自己的亲属,子必须孝父,由此,孝成了家庭内部的伦理道德规范;尊尊--人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,必须遵从贵贱等级秩序,臣必须忠君,由此,终成了国家生活的伦理道德规范。

春秋战国时期,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,在治国方略的选择上,极力推崇礼治。在礼治权力的来源上,孔子认为礼乐的制定权,应该掌握在天子手中,否则天下就会乱离。


为保证礼治权力来源的合法性,必须摆正君君,臣臣,父父,子子''的、伦理政治秩序,即从''正名''的思想开始,君主的名分''正'',他所制定的礼法就有权威。在礼治思想的运用上,孔子在''民本位''的重民思想上提出了仁学,将仁学纳入礼治之中,以仁改造礼。

他认为社会上不存在天生的犯罪者,统治者治理社会应采取对民众进行,道德教育和感化的手段,将犯罪扼杀于萌芽的状态之中。他反对统治者实行''导政齐刑''的威吓止罪方法,而是推崇''导德齐礼''的人道教育措施,引导民众自觉地不犯罪。


在孔子的礼治学说中,作为家族伦理规范的小礼,是其整个思想大厦的基石。在孔子的家族主义法律观中,孝成为罪与非罪、罪轻与罪重的法律依据。孟子在继承孔子礼法思想的基础上,也坚持以孝率法,法屈从于孝悌的伦理价值观,并以性善说强调了教化的可能性。

孔子将礼注入仁的精神,荀子发展了孔子的礼学,并且将礼注入了法的解释。荀子所创立的礼法一体论,为秦汉以后的两千年政治法律制度,设计了基本的范式。首先,荀子以''分''释礼,解释了礼作为身份法的本质属性。


分的基本前提是,根据宗法血缘关系所确定的、人的身份等级,包括君臣上下之分、男女老幼之分、贵贱贤愚之分的等级名分,而建立在身份差异上的分的实质,则是社会中权力与财产的分配。非礼之法不是法,非礼则违法,立法应该以礼为准绳,礼义为法度的渊源,只有建立在礼基础上的法才是''礼法'',即优良之法。

从礼法的起源上来看,荀子认为礼法的出现是因为人性恶的本质,人类天生具有群居的本能,但是人性恶的条件,会使人类发生争夺而破坏群居活动,于是需要化性起伪和明分使群,以礼为指导对人的身份等级和权利义务,作出规定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。


从礼法的结构运用上来看,荀子认为礼法包含礼义、法数和刑。在此理论的基础上,荀子认为社会治理,应采取礼义之化的道德教化方式,以提高人的道德自觉性。士以上的贵族行为,用礼乐关系来调整,平民百姓因为才智低下,可用简单易懂的法律条文来规范其行为,采取法正之治的法令制定方式,规定违法后果以使民众趋利避害,恪守法律。

文章来源:《政治与法律》 网址: http://www.zzyfl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520/1148.html



上一篇:张树华:西方政治劣质化进一步贻害世界
下一篇:在赵一曼纪念馆为新党员过“政治生日” 四川自

政治与法律投稿 | 政治与法律编辑部| 政治与法律版面费 | 政治与法律论文发表 | 政治与法律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政治与法律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